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传授是国内量子平台的领甲士,在他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计算机取得这项突破以前,就曾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昨年他和陆朝阳初次成功做到高纬度量子系统的隐形传态,这是国际上的重大突破。值得国人留意的是,潘建伟传授在1997年发表了有关证明脱离光子偏振态的量子隐形传态的论文,它被《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量子隐形传态:它是什么又怎样工作?
量子隐形传态大约是全部量子信息中非常具备科幻颜色的技术,由于它即是我们时常口中提到的传送术,可以瞬间从这个地方挪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具备科学表面依据的。
它是属于量子通讯这一块的,借助量子的纠缠态,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够存在某种相关,相互影响,就像是两个“双胞胎”同样,当一个粒子的状况产生改变时,通过量子纠缠,另一个也会进行相应的改变,这被爱因斯坦称为“远间隔的鬼动作”。
凭据这个道理,通俗地讲,当量子隐形传态中的“态”字即是指未知的状况,我们传送的只是这个物体的状况,而不是这个物体的本身,举个例子来讲在这里有一辆汽车,远处有一堆汽车零件,通过量子隐形传态,远处的零件可以重新组成与这个千篇一律的汽车。
我们所要留意的是,它的传送速率只能是光速,而且不是彻底复制的方法,只是传送状况罢了,当远处的物体状况重新组成时,本地的状况会随之解散,因此不用担心同时会出现两个千篇一律的物体。
来日我们能实现空间传送吗?
量子隐形传态的另外一个研究偏向即是扩大传输间隔,2010年和2012年潘建伟传授及其团队分别在长城和青海湖上空成功实现了这种技术,后来在2017年,又实现了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大地站的空间量子隐形传态,该间隔有1400多公里,中国在这一块走在了世界前线。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传送一个人,这种设想当今是很难实现的,当前的科技水平还只是从1走到了2,要成功传送人的话,需要传递数以万计的粒子信息。
美国物理学会高度赞扬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的造诣,宣称这一成果将为传输粒子的量子态铺平了道路,也为发展扩大空间传输间隔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