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最新的研究显示“冰彗星”的来源比较靠谱

IT新视野 0

你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来自哪里吗?并不是水龙头、也不是净水厂……问题是地球上水的根本源头在哪里?也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于是找到了很多答案,只有一个来源靠谱些。你可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要想了解地球上的水,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从外观上看来,是一颗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再仔细观察地球表面的颜色,其中71%为蓝色海洋,29%为黄色的陆地,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太空上看地球,它是蓝色的。

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最新的研究显示“冰彗星”的来源比较靠谱-第1张图片-IT新视野

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就是“海洋”了。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从这里看来,地球上的水资源太丰富了,那为什么在生活当中,大家还要提倡“节约用水”呢?这是因为在地球水资源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只有5%,所以可以饮用的水还是很珍贵的。

当然了,饮用水越珍贵的地方,也就是下雨越少的地方,好像在降雨、降雪频繁的土地上,大家都不会面临缺水的困扰。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地球上的水是来自于雨雪水、水循环吗?毕竟大家都明白,水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固态的冰,第二种是液态的水,第三种是气态的水蒸气。比如说,天空下起了雨水,这些雨水流入到地下后,可能会被植物吸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蒸发,或者在温度高的时候蒸发,这样液态的水就变成水汽了,水蒸气再上升通过温度下降变成雨水、冰雪下降,再次下渗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地方,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就可以很完整地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难道雨水的来源来自于水循环?但是水循环又是一个闭合系统,根本就解释不了最初的水源来自于哪里。

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最新的研究显示“冰彗星”的来源比较靠谱-第2张图片-IT新视野

地球上的水难道是自己“变”出来的?研究地球物质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水不是从地球突然“变”出来的,难道是从地球内部挤压出来的?地球就那么大,如果是挤出来的,估计地球上早就断水了。

因为研究地球的构造历史可以看出,地球表面原本是没有水的,这些水可能是从“星云物质”中带来的,紧接着,随着地球的慢慢形成、演化,这些“星云物质”不断从地球深处释放出来,比如说,地球上会有火山喷发,喷发时总会喷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中含有75%的水蒸气,岩浆中也有水分。这个观点一出,马上就获得了众多专家的认同,就在众人以为找到答案时,研究火山现象的科学家提出了反驳:“火山活动有关的水,是地球现有水循环的一部分,并不是从深部释放出来的新生水。”这一有力证据直接推翻了上面的结论,所以大家又陷入了迷茫。

既然从地球上找不出答案,或许可以从地球外面找到答案?上文也提到过,地球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或许地球的某些物质和太阳有关。于是有些科学家说:“太阳风导致了水的产生,地球水是太阳风带来的,是太阳风的杰作。”这种说法并不是胡诌的,也有依据,科学家是托维利曾提出:“太阳风是太阳外层大气向外逸散出来的粒子流,电子和氢原子核——质子,是其主要成分。从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的总量达1.70x1023克。我们知道,氢和氧结合就会产生水,如果把这些氢全部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x1024克的水,地球水现在的总量145亿吨与这个数字是十分接近的……”从托维利的算法中,大家确实可以得到某些来源,但是仅仅凭借着这种推断,并不能够完全证明水的来源和太阳风有关,所以这个结论,专家还在探索中。

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最新的研究显示“冰彗星”的来源比较靠谱-第3张图片-IT新视野

自1918年以来,弗兰克等著名学者又发现了“小彗星”的身影。因为人造卫星对地球大气紫外辐射拍摄了很多图片,像素清晰,弗兰克发现:总有一些小黑斑出现在圆盘形状的地球图像上。他们感到很惊奇,对这些“黑斑”认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由眼睛看不到的冰块组成的小彗星。”本来人眼是观察不到这些“黑斑”的,但是当小彗星撞进地球大气层,融化成水蒸气,就会形成地图上的“黑斑”。当然了,小彗星坠入大气层,“冰块”融化后能变成100吨左右的水,小彗星频频撞进地球,就会给地球频繁地加水,按照推算可得出:地球每年可增加约10亿吨水。地球从形成到今天,大约有46.5亿年的历史,照此计算,这种冰球一共为地球提供了460亿吨水,比现在地球水体总量还多。所以弗兰克认为,也许地球水源就是来自于小彗星。

虽说迷惑重重,但是大家对于水资源的探索仍然孜孜不倦。毕竟全球水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的,如果真的有人找到了“水”的源头,也许就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